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机版 > 政务公开 > 媒体视点

巴陵戏也有“四大天王”

上世纪流行乐坛的“四大天王”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黎明,想必大家都印象深刻。而在岳阳的巴陵戏剧舞台上,也有“四大天王”——赵远林、何其坚、陈湘源、盛希恒。他们分别是老生、小生、净行、丑行各行当的扛把子,是当年舞台上熠熠生辉的明星。

先说说赵远林,他1956年进入巴陵戏校,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巴陵戏小演员。毕业后进入剧团工作,师从李筱凤,为巴陵戏李派艺术第一传承人。他为人厚道,性格柔和,这种性格成就了他从事老生行当表演的禀赋。他宽厚清亮的嗓音,助他在艺术上把李氏老生门派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过诸葛亮,还有《乌金记》里的吴天寿、《薛刚反唐》里的老臣徐策等多种不同的传统戏老生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薛刚反唐中《法场换子》一场戏了,每当他唱道“见夫人回府去,悲悲切切、切切悲悲,哭出了法场之外……”这段唱腔时,我都会静待幕侧倾听,听一次落一次泪。而每到此时,整个剧场内鸦雀无声,观众席上还时不时地传出一阵阵哽咽声。

何其坚的父亲是团里的一名青衣,因嗓子塌了,后改做场务。何其坚从小就经常蜗在台角看戏,久而久之,他就能出神入化地模仿前辈艺人在舞台上表演的一招一式,似乎比父亲更有表演天赋。他十岁就开始挂水牌上戏了。巴陵戏著名表演艺术家周扬声先生发现小家伙的“特长”后,收他为徒悉心培养,再加上何其坚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唱、练、做、打功底深厚,扮相也十分漂亮,所以一上台就深受观众喜爱。

幼年时何其坚在舞台上尝试过旦角戏《拾玉镯》,后来主攻小生、靠把,饰演过《收姜维》中的姜维,《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中的杨宗保,《水浒传》中的豹子头林冲,以及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等,他演的角色实在太多了,给岳阳的戏迷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他在舞台上的唱腔及表演上的手、眼、身、法、步,无处不彰显出他的表演才华。尤其是他的腿功更是一绝,他可以把自己的腿抬起来放在自己的耳边,然后头枕着腿睡觉。讲练功,他是最呷得苦的。他经常告诉我们:“当个好演员靠练,一天不练自己晓得,二天不练大家晓得,三天不练观众都会晓得。”他一生曾获得“芙蓉奖”“田汉表演奖”“天下第一团表演奖”等多项省部级、国家级表演艺术大奖,是巴陵戏的文武小生头牌。

陈湘源是他们这代演员中最有文化功底的一位前辈了,他和赵远林、盛希恒为同届科班出身,专攻净行;虽有一身表演艺术才华,但因嗓音条件不太理想,很难在舞台上稳站C位,但他塑造过的舞台形象也比较多,我对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在红灯记中扮演地下党交通员磨刀匠的那声吆喝“磨剪子嘞锵菜刀……”

做演员,陈湘源或许不是先天条件最好的,但他凭着自己爱学、好学的韧劲,而成了剧团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经常和来我们剧团闲聊的何光岳老师一起谈古论今,改革开放之初,在财政减少对剧团拨款的情况下,他为了多演出,多创票房养活剧团人,带领青年队为团领导分忧,瞄准观众口味,编新戏、演好戏。当时电影里出了个《青松岭》,他们就排了个《艳阳天》;银幕刚出个香港电影《三笑》,他们马上就排了个《三凤求凰》。把这些作品改编成巴陵戏,他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支撑了当时危在旦夕的剧团,救活了巴陵戏这个剧种。时至今日,年近八旬的他,仍在为巴陵戏史笔耕不辍,他确实是巴陵戏文化的忠实捍卫者。

盛希恒年轻时长得特别英俊,在舞台上饰演了各种喜剧艺术形象,他的师傅是巴陵戏鼎鼎大名的泰斗、专攻大花三花的胡永发老师,他相继参师朱岳福、周自生、刘立言等老师。希恒老师在吸取了这些老师戏剧丑行表演艺术精华的基础上,灵活发挥,把各种人物表演拿捏得特别精妙。

盛老师嗓音亮丽,语速快捷清晰,艺术功底深厚,表演机趣幽默,而这些特点又被他灵活地运用在舞台表演之中。比如在传统戏《七品芝麻官》饰演唐知县时,他以犀利的语言、诙谐的表演怒斥权贵,为民女林秀英主持公道,用喜剧形式充分展示了一个“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清官人物形象。在《武大郎打饼》这个剧目中,为表现武大郎的矮,他在全剧中使用技术难度很大的矮桩步表演,更加凸显了他的表演艺术功底,而这段演技后来还被搬上了电影《巴陵窃贼》的银幕。他与何其坚搭档演出的杨子荣与栾平在威虎厅座山雕面前对质的那段戏特别过瘾,在杨子荣面前,他扮演的栾平有口难辩,前言不搭后语,“这……那……”抓耳挠腮的样子,十分到位,当年上海京剧院孙正阳扮演的栾平也莫过于此。

这四位老师在很多老街坊的心目中,是岳阳本土艺术最绚丽的瑰宝,是巴陵戏剧舞台上的“四大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