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机版 > 行业管理 > 文物管理

华容县大荆湖周边区域考古调查收获

大荆湖位于华容县东北部的东山镇长江岸边,过去是一与长江相通的湖泊,后由于长江荆江段在这里进行“裁湾取直”及农田改造,大荆湖东面的大片水域被辟为农田和鱼池,最终把大荆湖与长江人为隔开。而在大荆湖的南、西、北三面均被山脉阻隔,正南为狮子山,其与南边的天井山、墨山相连成为一完整山系,且渐次降低,其尽头有东西向的S306线(岳华公路)通过;西有桃花山、望夫山;北为小墨山,这些山系的海拔均超过200米,最高的狮子山主峰达292.8米。大荆湖就处在这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相对封闭区域内,其水域面积为7.3平方公里,长年水位27.5米。大荆湖周边多为低矮的丘陵和山地,往南、西、北三面地势逐渐抬升(如图)。封闭的地理条件、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特产,使这里成为古代人类较为理想的生活和居住场所。

2008年冬,岳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业队在对华容东山镇大荆湖区域进行实地文物调查时,对“二普”调查发现的七星墩遗址所处位置、超厚的文化层及其土墩中约隐约现的夯土堆积等情况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同时结合大荆湖周边其他新石器遗址的分布及文化特征,大家一致认为该区域大有文章可做。但苦于当时经费有限,时间紧近迫,“三普”工作只能以复查为主,除非偶然,一般很难有新的发现。所以“三普”工作在该区域没有大的突破。但我们并没有因此放弃,“三普”工作结束后,我们又组织自己的专业人员到七星墩遗址现场进行调查,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七星墩遗址可能是新石器时期的一个城址,且周围肯定还分布有大量同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很有必要组织一次区域考古调查。有了这样的共识后,我们把情况分别向省文物局和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汇报,并先后邀请熊建华、郭伟民、尹检顺等领导和专家到七星墩进行考察。领导和专家对我们的意见和工作设想非常赞同,并提出由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期对大荆湖周边进行调查,并有选择的在七星墩遗址进行小规模的试掘,以期对大荆湖周边古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和文化属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若有重大发现,省文物局和省考古研究所将在经费和技术力量上向这里倾斜,再向国家文物局申请立项,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在洞庭湖东岸地区找到一个可与澧阳平原媲美的新石器遗址群。

2010年1月12日至20日、5月9日至12日,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业务人员10人,分成两个小组,前后历时共13天,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对大荆湖周边的东旭、黄鹤、新庄、芦花、高桥、红烈、明镜、沙港、黄马等9个村的临湖及湖汊所至区域的台地、低丘、山坡等近60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了较为认真仔细的调查。参加此次调查的有欧继凡、罗仁林、胡铁南、罗伟、刘美玉、廖阳、翁雄胜、郭欣、蒋勇等。由于临水,考古调查只有在枯水期进行才会有最佳的效果,在元月中旬的那次调查中,普查队员顶着风,有时候还冒着雪,跋山涉水,中午不能回驻地就餐休息,只能走到哪,将就着在哪用饼干或者方便面充饥,调查队员克服了许多难以想像的艰难和困苦,通过努力,第一期调查在1月20日大雪封山前被迫结束;2011年5月,我们又利用在七星墩进行考古试掘的机会,用4天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大荆湖周边的调查,本来还计划对大荆湖大坝以东至长江沿岸的南北两侧过去临湖台地和山坡全部进行调查,由于这里开垦耕作过渡,再加上油菜和其他庄稼茂盛,无法完成这一区域的调查,实在也是此次调查的一大遗憾。但目前大荆湖水域周边的调查基本没留空白,并且有很多重大的发现,也算是较为圆满的完成了当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通过调查,并综合大荆湖区域“三普”资料,我们在大荆湖周边一带共调查发现了32处遗址,其中新石器时期遗址27处、东周遗址5处。而32处遗址中有26处是新发现文物点,只有6处为过去已经发现的旧有文物点(如图)。这些文物点的名称、具体位置、面积、文化层厚度、文物包含物以及时代等全部在“大荆湖周边遗址情况一览表”中得到体现。

经初步观察和对比分析,除少数几处东周遗址外,这些新石器遗址的保存状况、文化层厚度、分布情况以及其功能特征等不尽相同。有的因位处台地,地势相对较高,遗址保存较好,文化层厚度大多超过2米,个别的还在3米以上,遗物也很丰富。如七星墩、张腊咀、杨腊咀、团墩子、瓦山咀、汤家咀、中咀等;而有的因地势低,长期被湖水浸泡和冲涮,再加上后期人为改造,遗址遭到巨大破坏,正逐渐消失。如张家咀遗址、窑场咀遗址、干垅子遗址、杨家咀遗址、鲇鱼尾遗址等。特别是窑场咀遗址,我们在临湖岸边不足30米长的一半圆形的范围内,发现有10座窑址,多为圆形或圆角长方形,但这些窑址均已近底部,上面已经全部被湖水冲涮毁坏,遗址文化层也已消失殆尽。这样的情况在五官咀、鲇鱼尾、中咀、大咀等遗址中均有发现(如图)。

中咀遗址(窑址)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在熊家庄遗址的一断壁上,发现了一个大口缸,该大口缸直立,因梯田改造已削去了约三分之一,但形状基本完整,缸口还盖有一块大的缸片,推测应该是瓮棺葬的葬具。在大口缸的周围没有发现文化层,而距此不远三个山咀上分布有杨腊咀、瓦山咀、张腊咀三处遗址。这三处遗址面积均超过20000㎡,文化层厚度也都在2米以上,且基本可以连成一个整体。由此可以基本认定:熊家庄遗址就是三处遗址的主人确定的一个墓葬区(如图)。

熊家庄瓮棺葬(东北-西南)

通过调查走访我们还了解到,有的遗址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因此,有效保护和有目的的发掘研究这些遗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另外,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时代较晚,位于上层的5处东周时期遗址,大多没有发现文化层,或者文化层所剩不多,只剩下一些东周时期陶器如盆、鬲、豆等的残片,证明东周时期曾经有人在此生活和居住。

而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陶器种类特别多,有鼎、釜、缸形器、豆、钵、碗、鬶、盆、杯、器盖、壶形器、双腹器、纺轮等同时还有大量石器舅斧、锛、凿、箭镞、砺石等。

在调查期间,我们还结识了东旭村4组一位名叫张其芳的村民,他对大荆湖沿岸湖边遗留下来的石器和陶纺轮等有着特别的感情,并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据他介绍,从2003年开始至今8年时间里,他利用雨后其他村民打牌的时间,到大荆湖沿岸的湖滩和山坡下捡拾雨水冲涮后暴露出来的石器和陶纺轮和瓷器等近400多件,除瓷器多为明清时期的外,有300多件为新石器时期的遗物。他对这些古代人类留下的东西并不认识,只觉得好看、好玩,这纯粹是他的一种个人爱好,完全没有功利思想。他出门只背一小挎包,带点干粮和凉茶,从来不带锄头、铲子等工具,一出去往往就是一整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捡拾的石器和纺轮类别和形制非常丰富,完全有条件举办一个小型的个人收藏展(如图)。

调查采集陶片之一

调查采集陶片之二

当地村民采集石器之一

当地村民采集石器之二

经初步考察和研究,大荆湖周边新石器遗址的时代大多集中在屈家岭到石家河文化时期,且以石家河文化遗存为主。经初步研究分析,在新石器晚期,大荆湖一带应该生活着一支规模比较大的部落族群或人类文化共同体,其生活居住场所就成为一个大的古文化遗址聚落群。这些遗址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有生活和居住区、有专门烧造陶器的场所、人死后也设立了专门的墓葬区等,而七星墩遗址极有可能就是这个部落族群或遗址群的中心或城址。因此,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大荆湖周边的遗址有选择性地进行科学发掘,对探索洞庭湖东岸地区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在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对研究大荆湖遗址群的分布情况、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性质及各个遗址在整个遗址群中的功能、地位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