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窖山位于岳阳市东北边陲,是临湘市的邑镇山,也是驰名中国的一座仙山、瑶山、茶山和药山。近年来,瑶族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凸显出它的伟岸和神圣。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子,让它披上了“中国湖南夏季旅游避暑目的地美丽盛装”,被融入湘鄂赣热游之链。
一、确立“国保”,揭开神秘面纱
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龙窖山堆石墓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揭开了龙窖山神秘面纱。龙窖山有规划、有意识、人为的,以石构筑物为代表的“石文化”遗存,吸引了来自全国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考察,提出龙窖山堆石遗存,为我国已消逝未能承继延续的文化传统,是有别于汉民族的少数民族文化遗存,提供了目前南方境内唯一的、仅存的、最原始的,最真实的佐证。龙窖山堆石遗存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由于独特的文化现象蕴藏在秀美的自然风光之中,前来观光休闲者趋之若骛。来自南昌、武汉、长沙等地的游客,每年超过60万人次。夏季避暑休闲式旅游,步入常态化。
瑶人石屋居址
二、文旅融合,提升了风貌颜值
龙窖山风景
围绕龙窖山的“乡村振兴”和旅游开发战略,近年来,一是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亮出一系列的举措,因地制宜,修建村部至马颈20公里跨省公路,修复了马颈至十字坳26公里茶马古道和老龙潭一至五潭10公里的观光栈道,使景区游路畅通无阻,二是新建了“时珍百草园”、“贡茶示范基地”、“野樱花观赏园”、“梅池山庄”、“瑶寨山庄”、“瑶乡情”、“龙溪寨”、“古瑶寨”和户外拓展基地等十多个休闲旅游景点。新辟有水果采摘园,有机蔬菜种植园,研发和种值有百亩紫苏、百亩黄精和猕猴桃、蓝梅、黄桃、八月瓜、桑椹、魔圩、百合、山葛等稀有植物。三是为方便游客入住,配置了敝亮舒适的民宿居室近百家,拥有了60多张床位,具有浓郁农家特色的餐饮业50余家,日接待游客近1000人,提升了景区客服条件。四是传统嗡琴戏、龙窖山泉、蜂蜜、竹笋、山椒、竹制工艺品等传统的精神文化享受和优质旅游产品成为游客首选,强劲的旅游产业以集体经济为主导,农村合作社为主体,村民以土地流转入股,吸收1000多名剩余劳力的参与。形成了“游、购、服”三产融合,使龙窖山的休闲项目品位和风貌颜值得到极大的提升。
猕猴桃基地
三、城里人带给了产业实惠
南昌、武汉、长沙、岳阳、咸宁、赤壁等大、中城市游客的拥入,带来了龙窖山旅游产值连年翻番,特别是“三产”融合后,给龙窖山民间旅馆和餐饮业风生水起,产生了“吹糠见米”的实效。2019年景区实现旅游产值520万元,人均收入2.6万元,旅游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山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攀升。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不断更新。
2017年龙窖山原有贫困户34户,101人,列为扶贫的“面上村”。通过三年精准扶贫,对口扶贫,到2020年6月已宣布全部脱贫,脱贫后,人均年纯收入5000元以上,如张家组贫困户张典冲,全家3人,夫妻俩年近花甲,体弱多病,儿子多年前就患有尿毒症,丧失劳动能力,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今年村里对其实行“岗位就业扶贫”方式让老张夫妇进了村里兴办的水果、蔬菜园当勤杂工,住进了园区管理房,年收入1.8万元。老张逢人就说:“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共产党,感谢村里兴办旅游事业,没有这些新鲜事,我们还得穷上几年呐。”这是发自肺腑的声音。张典冲一家脱贫的实例,折射出旅游业带给景区人民的实惠。
龙溪寨
梅池山庄
四、科技文化支撑着远景希望。
龙窖山村部墙壁上闪烁的金字招牌让人眼花缭乱,让人读懂了龙窖山人近年的拼搏精神和博大胸怀,追逐和梦想。科技和文化的力量支撑着龙窖山的希望和梦想。“中南民族大学古瑶文化与女书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非遗研究基地”,这是名校与地方的对接,也是名校展示科技文化成果的平台,更是互利互惠的结晶。于是,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休闲美丽乡村脱颖而出,标志着龙窖山已进入全国生态、休闲、文旅交融美丽乡村的行列;接着,“湖南特色旅游名村”、“湖南历史文化名村”、“湖南涉外参观点”名片接踵而来,帮助龙窖山潜心打造历史文化特色旅游和涉外参观迈出坚实的步伐,还有最最醒目的一块是:湖南省“五好党支部”,她熠熠生辉诠释着龙窖山村全体党员形成战斗的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永远是标杆,党的领导永远是核心力量。金光闪烁的金字招牌正是龙窖山党支部带领全村人民凭借着文化科技力量支撑,奔向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崇高境界。